小紅書流量分發和熱門機制, 原來暗藏著熱門選題!
yanfei 2020-10-30 16:19?
今年2月,小紅書的發內部信宣布組織架構調整…
5月10日,小紅書發公開信,升級了品牌合作人規則…
隨后創始人也多次發聲,強調企業價值觀和品牌調性…
對以上信息,結合一些二手信息,我產生了三個推測:
架構調整意味著新的機會點一定會出現
整治舊KOL意味著,新kol機會窗口的打開
雖然商業化提速,但優質內容仍是平臺急需的
最終引導出一個合理的假設:現在做小紅書還是有機會的。
這也是我為什么又開始關注小紅書的一個原因。
說明一點:我一般不太會深究和引用過多二手數據,因為能夠出街的公開數據肯定是有主觀傾向性的,因為你并沒有參與到一手數據的處理和過程分析中,只看別人的數據結論是會讓自己的分析產生偏差,比如做一次市調,發現20個人里面有2人買了A,8人買了B。作為數據解讀者,你會怎么解讀?①A產品市場潛力比B大,應該大力投入;②B產品市場接受度更大,應該大力投入;或者其他結論。
在業務提案中也有一個實際存在的現象,很多時候并不是用數據講話,而是首先有了結論和假設(或是對管理層意見的揣測、或是對利益關系的權衡),再去找(調整)數據支撐,畢竟數據沒有觀點,人才有觀點(如官方披露的死難人數多數情況下,永遠不會準)。不過,二手數據作為定性分析也以足夠,再多方交叉驗證下,二手數據同樣也可以作為不錯的定量分析素材。
分享一下,我比較在意小紅書的幾個點:
“她”消費是經濟市場的絕對核心(據說平臺用戶9成是女性),值得研究
“美”是平臺內容的根基,不限于“生活美”、“圖美”、“人美”
圖片是內容的主要載體,我可以生產圖片(我恰好也是個自由攝影師)
說說初步接觸小紅書的過程
回想起來,我是在《創造101》這個節目播放期間開始注意到這個新物種,在看了某篇商業評論文章后,才對小紅書產生了初步興趣,之后在茶余飯后與朋友和同事的閑聊中,有意無意的聽到名字,最后在看了某篇朋友圈種草分享后,才下載了app,并完成注冊。
算是比較標準的演繹了消費者從接觸到最后達成購買,會經歷的5個階段(AIDMA法則):“引起注意(attention)→產生興趣(interest)→培養欲望(desire)→形成記憶(memory)→促成行動(action)”
但注冊過后,作為一名普通用戶,我主要還是主動搜索,看平臺推送內容為主,完全不會主動去發布筆記。由此,稍加推測。
我又產生了另一個假設二:平臺上主流用戶都是被動接收信息或主動搜索信息,而非主動參與到內容的生產環節,也許是二八分布(生產者二,接收者八)。
假設一+假設二,進一步說明,平臺缺少優質內容,所以做內容還是很有機會成為KOL,看好各位,嘿嘿嘿。
不過,小紅書上做內容從一開始就不會是我個人主要會去考慮的點,具體如何,也許以后再談,這一篇主要是對標題的初步解讀,希望以上簡單的分析過程對各位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