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黑洞之爭看2020智能家居產業的發展趨勢
yanfei 2020-11-16 15:18上周,南京大學的科學家與中美兩國合作者利用位于美國新墨西哥州的甚大陣射電望遠鏡觀測到來自M32星系中心的射電輻射。這與之前在M32中心觀測到的X射線輻射以及該位置的高速恒星運動相印證。研究人員表示,“我們認為這一射電源最有可能是M32中心的黑洞。”同時,這個發現可能是人類已知的最大黑洞,質量大約為120億倍太陽質量。
但最近,美國物理學家勞拉·梅爾辛-霍頓發表了一篇文章,聲稱黑洞并不存在。雖然之前也有許多人這樣說過,例如英國物理學家霍金也曾說過“黑洞不存在”(不過他指的是字面意思)。但是梅爾辛-霍頓的研究極為特殊,看似無懈可擊。如果她是正確的話,那么物理學和天文學都得重新改寫。
狹義來看,現在討論有沒有黑洞并不那么重要,關鍵是黑洞和人類有多大關系。(目前來看是無法影響人類的了,因為就算是聲稱發現的最近的人馬座黑洞也距離地球1600光年之遙。我們這一代恐怕無需杞人憂天地擔心宇航員若接近黑洞會怎樣?)--同理,智能家居產品酷不酷不重要,關鍵是能給我們每個人帶來多大的便利和益處。
縱觀當前智能家居市場,主要圍繞著人身安全類(視頻監控,安防門鈴,智能門鎖等),健康健身類(空氣凈化,健身手環),環境節能類(智能插座,智能開關,控燈控窗,智慧家電等),游戲娛樂類(影音智能化,電視/游戲盒子,路由器)分別展開。
事實上,除了因為部分地區PM2.5導致的無奈剛需(去年雙十一,空氣凈化器銷量遙領眾家電之首)以及健身手環和智能插座的低價門檻吸引了放量體驗,OFweek行業研究中心智能家居研究團隊注意到,其余的產品并沒有激發特別大的需求。
而且,除了看似酷斃的控燈控窗和智能開關是近幾年的新產物,其余的所有產品均有超過20年甚至更久的行業積累。也就是說,智能家居的大拼盤多數仍是舊藥裝新瓶嘛。
都說智能家居的技術基礎大家早就有了,關鍵是現在如何整合創新成更加聰明的產品吸引用戶為新需求買單。OFweek行業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劉舒蕸認為,的確,智能家居的終極目標是每個單品都有著一定的人工智能,懂得換位思考,甚至能物物溝通協同作業,像個隱形的仆人一樣,為我們貼心打理一切的日常生活起居,并且時刻營造出安全舒適的環境。慢著,醒醒!現實生活中有多少家庭雇有保姆或者私人管家呢?按照智能家居的終極目標,按現有社會的經濟發展速度,還要幾十年才能普及家家都有私人管家一般的智能家居?
回到便利和益處話題。大眾消費除了是滿足個人需求和考慮到從眾因素以外,都是要計算投入產出比的。追求仿佛科幻大片般炫酷的場景,到真正有人愿意掏錢買單成為GDP,期間的功能實現,有多少需求不是鮮有落地憑空想象的偽需求,而是經得起市場考驗的財報數字?(當然,熱衷于投資未來的金融大鱷們往往不怕燒錢,很多時候也不看財報,呵呵,那就不在本文討論之列了)
其實,智能家居仍然是一個個的傳統行業。互聯網+只是多了個展示比拼和銷售溝通渠道,沒有那么急不可耐。回到做產品的初衷,每款產品若能回歸實用便利,易用可靠的設計初衷,將每款產品都做得聰明點,再聰明點,加上開放與互聯,不就是共同營造了家居的智能化么?